hth最新官網登錄官網版下載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是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的關鍵時期。新征程的號角已然吹響,新的奮斗篇章正在啟幕。即日起,本報推出“奮進強國路 闊步新征程”專欄,組織多路記者奔赴祖國各地,通過深度調研采訪,展現黨的十八大以來各行業、各領域涌現的重大科技創新成果,傳遞各地推動高質量發展、因地制宜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典型經驗,帶您一起聆聽中國奔向科技強國的鏗鏘足音,一同感受新時代昂揚奮進的創新脈動。
此后,中國載人航天工程一步一個腳印。神舟六號飛船在太空運行76圈,歷時4天19小時33分,實現多人多天飛行。神舟七號乘組成功實施我國首次太空出艙活動。通過神舟八號、九號、十號飛船和天宮一號目標飛行器,我國掌握了自動與手控空間交會對接技術。通過實施長征七號運載火箭首飛,以及天宮二號與神舟十一號、天舟一號飛船交會對接等任務,我國突破和掌握太空貨物運輸、航天員中長期駐留、推進劑補加、地面長時間任務支持和保障等技術,為空間站建造和運營奠定基礎。
此外,我國已向世界各國發出了共同建設國際月球科研站的倡議和邀請。中國深空探測重大專項總設計師吳艷華近日透露,國際月球科研站建設擬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基本型建設,將在2035年前,形成以月球南極區域為中心,具備百公里范圍的科研作業能力,功能和要素基本齊備的月基綜合性科研平臺;第二階段是拓展型建設,計劃在2050年前建成以月球軌道站為樞紐,以月球南極站為中心,以月球赤道、月球背面為探測節點的月球綜合站網,形成長期無人、短期有人、功能完善、持續穩定運行的大型綜合科研平臺。
除了月球,我國還在行星探測方面規劃了四次任務。據國家航天局副局長卞志剛介紹,天問一號火星探測任務已經于2021年取得圓滿成功。天問二號任務準備在2025年前后實施,主要目標是小行星探測,將瞄準一顆近地小行星進行伴飛并取樣返回。天問三號將前往火星采樣返回。天問四號將開展木星系探測任務,計劃在2030年前后實施。
北京大學招生宣傳片全程運用AI技術,帶給人們不一樣的視覺體驗;上海交通大學精心打造“新生AI體驗地圖”,讓新生以“AI(人工智能)+HI(人類智慧)”視角全方位了解校園,把握AI前沿信息的脈搏;北京所有市屬公辦高校將全部開設AI通識課……隨著新一代人工智能技術不斷迭代升級,學校教育中的AI足跡也越來越多,相關的社會討論也越發熱烈。
我國高度重視人工智能對教育的深刻影響,積極推動人工智能和教育深度融合,促進教育變革創新。在近日舉行的2024中國自動化與人工智能教育大會上,有專家指出,培養學生輕松使用和駕馭人工智能的創造力是應對智能時代必須有的教育觀。這一觀點得到普遍認同。對于“育人重鎮”高校來說,如何通過安全、可靠的方式,推動人工智能與教育深度融合,破解教學難題、革新教學樣態、優化育人效果、提高教育質量,是必須直面的問題。
因此,面對科技發展帶來的新形勢新變化,廣大教師需要主動應變、快速求變,找準AI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角色與定位,更重要的是,找準自身飾演的多元角色,從而實現雙向賦能。今天,教師要從教學者向“共學者”轉變。新一代大學生對新技術新信息接受速度快,探索心和求知欲都很強,教師要有意識地建立共學關系,利用AI技術的優勢,積極探尋教學活動的深層次規律,思考并催生新的教學方式。
塑造學生自主學習的創新能力是高校人才培養的重要使命。AI技術的出現,為大學生塑造自主學習能力帶來了新機遇,比如豐富學習資源、提高學習效率、激發學習動力、深化創新思考、提升學習興趣、增強認知能力等。不過,值得注意的是,這些便利往往容易引起學生對AI技術的依賴,對教學活動的參與興趣和對問題的主動思考能力有可能隨之減弱。因此,提高學生的“AI素養”至關重要。應通過開設人工智能通識課程、加強AI技術實操培訓等辦法,提升學生數字技術使用能力與水平,提高學生科技素養,引導學生科學合理利用相關技術工具,借力促進自身全面成長。希望學生能在AI技術的加持下,為自主學習創造比較靈活的時間與自定義模式,讓學習更具時間彈性,更具空間個性,更有針對性,進而真正做到因材施教。
AI技術融入高校教育教學,是機遇更是挑戰。無論高校、教師還是學生都有必要密切關注教育數字化發展趨勢,深刻剖析人工智能作用下教育教學的演進規律、實踐圖景及呈現路徑,充分利用并發揮AI技術對高校育人育才的積極作用,以價值引導、自我塑造、綜合評價為途徑,用學生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方式育人育才,助力高校教學數字化、智慧化變革。
http://www.njezreal.com
2024年11月08日 07:52